树的直径
P1099 [NOIP 2007 提高组] 树网的核
题目描述
设 $T=(V,E,W)$ 是一个无圈且连通的无向图(也称为无根树),每条边都有正整数的权,我们称 $T$ 为树网(treenetwork
),其中 $V$,$E$ 分别表示结点与边的集合,$W$ 表示各边长度的集合,并设 $T$ 有 $n$ 个结点。
路径:树网中任何两结点 $a$,$b$ 都存在唯一的一条简单路径,用 $d(a, b)$ 表示以 $a, b$ 为端点的路径的长度,它是该路径上各边长度之和。我们称
$d(a, b)$ 为 $a, b$ 两结点间的距离。
$D(v, P)=\min{d(v, u)}$, $u$ 为路径 $P$ 上的结点。
树网的直径:树网中最长的路径成为树网的直径。对于给定的树网 $T$,直径不一定是唯一的,但可以证明:各直径的中点(不一定恰好是某个结点,可能在某条边的内部)是唯一的,我们称该点为树网的中心。
偏心距 $\mathrm{ECC}(F)$:树网 $T$ 中距路径 $F$ 最远的结点到路径 $F$ 的距离,即
$$\mathrm{ECC}(F)=\max{D(v, F),v \in V}$$
任务:对于给定的树网 $T=(V, E, W)$ 和非负整数 $s$,求一个路径 $F$,他是某直径上的一段路径(该路径两端均为树网中的结点),其长度不超过 $s$(可以等于 $s$),使偏心距 $\mathrm{ECC}(F)$ 最小。我们称这个路径为树网 $T=(V, E, W)$ 的核(Core
)。必要时,$F$ 可以退化为某个结点。一般来说,在上述定义下,核不一定只有一个,但最小偏心距是唯一的。
下面的图给出了树网的一个实例。图中,$A-B$ 与 $A-C$ 是两条直径,长度均为 $20$。点 $W$ 是树网的中心,$EF$ 边的长度为 $5$。如果指定 $s=11$,则树网的核为路径DEFG
(也可以取为路径DEF
),偏心距为 $8$。如果指定 $s=0$(或 $s=1$、$s=2$),则树网的核为结点 $F$,偏心距为 $12$。
输入格式
共 $n$ 行。
第 $1$ 行,两个正整数 $n$ 和 $s$,中间用一个空格隔开。其中 $n$ 为树网结点的个数,$s$ 为树网的核的长度的上界。设结点编号以此为 $1,2\dots,n$。
从第 $2$ 行到第 $n$ 行,每行给出 $3$ 个用空格隔开的正整数 $u, v, w$,依次表示每一条边的两个端点编号和长度。例如,2 4 7
表示连接结点 $2$ 与 $4$ 的边的长度为 $7$。
输出格式
一个非负整数,为指定意义下的最小偏心距。
输入输出样例 #1
输入 #1
1 | 5 2 |
输出 #1
1 | 5 |
输入输出样例 #2
输入 #2
1 | 8 6 |
输出 #2
1 | 5 |
说明/提示
- 对于 $40%$ 的数据,保证 $n \le 15$。
- 对于 $70%$ 的数据,保证 $n \le 80$。
- 对于 $100%$ 的数据,保证 $2\le n \le 300$,$0\le s\le10^3$,$1 \leq u, v \leq n$,$0 \leq w \leq 10^3$。
NOIP2007 提高组第四题
题解
先整理一下树的有关结论:
树上的距离
- 点到点: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唯一简单路径 d(a, b)(在树上体现为”不走回头路”) 为路径上各边长度之和
- 点到直线:一点到该路径上各点的最小值是距离
- 偏心距:树网 T 中距路径 F 最远的结点到路径 F 的距离
树的直径
- 求法:2次dfs,任意一点到最远点,那个最远点即为直径的一端点,再求这个端点到最远点,这一最远点即为另一端点
- 易知,非直径上的点沿着不经过直径的路径,只可能通向唯一一个在某一条确定直径上的点,否则有环,而树上无环
- 重要性质,直径上的任意一点,所能到达的最远点,总是直径的端点
解题步骤
- 求出直径端点 (2次dfs)
- 双指针法求直径两端点到区间两端点距离的最大值, 区间长度不超过s;记录这一最大值集合中的最小值
- 统计直径上每个点到非直径上点的距离最大值,dfs过程中不经过直径上的其他点
- 答案在2、3步所得中取最大值
说明:为什么最小偏心距结果却是这些值中的最大值?为什么step2要取最小值?
- 如果遇到一个极大的dis[i]
- 我们的区间要么包含这个很大的dis[i] 要么我们将区间移动至不包含i结点的部分
- 但由树的直径[[树的直径|重要性质]],此时我们的区间端点到直径端点的距离甚至比刚才的dis[i]还大 故不能出此下策
- 两害相较取其轻 我们的答案一定在max(ans, dis[i])中产生
- 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我们要取直径两端到区间端点距离的最小值 因为更大的值会大于等于后面的dis[i] 我们不用再考虑那么长的距离
代码
1 |
|